信息化管理在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信息化管理在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当今世界,信息化深入发展。从全球层面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家层面看,信息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从自身层面来看,信息化是检验检疫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指出,信息化是一种趋势,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质检信息化是推动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互联网+”时代,加快质检信息化建设,提高质检信息化水平,必须转变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工作对质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统筹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完善质检信息化体系。
促发展-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坚持以质检事业改革发展需求为导向,把信息化放到战略高度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在质检信息化规划或项目立项时,坚持把服务公众放在首位,做好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管理。首先,要加强信息化前瞻性研究力度,不断提高质检信息化宏观管理水平。要按照全国质检一盘棋的思路进行总体谋划,兼顾质检总局和地方各级需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进行总体规划,分布实施。要明确建设目标,包括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以及基础运维、应用开发、数据资源和公共服务等分项目标,明确各方责任,落实具体措施。其次,要加强信息化统筹管理力度。质检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集中统一、统筹管理的原则,质检总局要建立质检信息化管理的大机制对全系统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协调和监督。同时将信息化规划、建设实施、管理和应用与质检总局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在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方面建立对各地方局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有关管理制度,促进信息化系统的有效应用和管理。
促共赢-提出数据整合共享方案和技术标准
研究分析质检系统现有各类数据资源,进行总体设计,提出数据整合共享方案和技术标准,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质检服务需求的轻重缓急,逐步完成质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首先,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顶层设计。加快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设,制订质检信息资源分类、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目录体系及接口规范等一批基础性标准,为实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基础条件。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信息资源标准平台和技术接口动态维护机制,适应业务与技术发展需求。其次,加快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建立系统内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质检总局与地方质检两局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形成质检系统内数据全开放、全共享。建立对外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质检总局与各部委、地方质检两局、地方政府、地方电子口岸的互联,形成统一交换机制、统一安全措施格局。
促和谐-充分利用移动信息化技术
充分利用移动信息化技术,以质检政务建设、文化建设为着力点,逐步搭建质检信息化移动平台服务质检内在需求。提高质检移动政务建设水平,通过对系统现有移动政务应用平台进行摸底调研,提炼出整个系统适用的应用模式,如系统的党建工作。充分利用社交网络、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构建移动政务应用平台,满足系统内部单位、部门、个人之间随时随地的政务协作和信息交流需求。各类政务应用通过建立的私有云端应用实现IOS、ANDRIOD等系统的跨平台政务发布;移动执法中,在不断完善检验检疫核心业务电子化的基础上,实现与外围联检部门、货站、公司等的数据对接,利用移动终端实现现场快速通关放行、登机查验、环境及食品卫生监督等移动检验检疫执法监管。
促实效-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项高度综合的工作
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项高度综合的工作,从涵盖领域来看,信息化涉及质检业务和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建设的主体来看,信息化包含技术、业务、管理等多层内容,要摈弃信息化只是信息化部门的事的观念。从管理角度来讲,防止上面热、基层冷,信息化部门热和业务部门冷的现象发生,努力做到“四个一”,即:在重大战略决策时,信息化与业务一同参与;在重要工作部署时,信息化与业务一起部署;在实施过程中,信息化与业务一并检查;在工作总结时,信息化与业务一块评价,切实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在质检事业发展中的研究及应用,建立质检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在质检总局相继开展的《质检信息资源共享关键技术研究》《数字质检发展战略和关键技术》《关于质量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质检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促提高-建设适应信息化需要的质检新队伍
目前,全国质检队伍应用信息化的技能尚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重视引进和培养质检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队伍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力度,定期开展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现在信息化管理已不是单独的技术性管理而是涉及业务、行政等综合性的管理,因而不仅要提高队伍的信息化运用水平,还要提高综合性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特别是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来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果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